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二章 舍本逐末,礼乐崩坏 (第1/4页)
朱祁钰看着愤怒的李贤。 那种发自内心的愤怒。 如果称呼李贤为儒学士,那是在骂他,应该叫他道学士。 因为大明的儒学士,更多是称呼那些在社学和儒学堂读书,刚刚读完蒙学的人。 若称呼李贤这位正经的科举出身的大学士为儒学士,就像是在骂他小学还未毕业一样。 但是李贤读的的确是儒家经典,的确可以称之为儒学士。 儒家的经典,对道德是有一定的约束和要求的。 这也是朱祁钰不喜欢的一点,这种约束和要求,发展到了现在,变成了一种宗教性的东西,甚至僭越公权。 大明的这片土地只能有一个太阳!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学问,亦或者正经的宗教的总经,都是劝人向善,这是招揽信众的基本诉求。 那么这群连儒学士都嫌弃的重利盗跖,人厌狗嫌的东西,该怎么具体定义呢? 朱祁钰笑着说道:“一群虫豸!” “虫豸的下场只有死亡,不肯交税的虫豸,更加该死。” 朱祁钰已经很克制了,作为一名皇帝,他到了南京之后,徐承宗去给他们开会,这算是朱祁钰第二次好言相劝了。 他把一群胆大包天的家伙抄了家,砍了头,杀鸡儆猴。 如果还有人胆敢在大寒潮的时候,继续僭越公权,谋求私利,朱祁钰一定会让大军,将他们尽数抄家。 朱祁钰从来不是个好人,而是个被骂作是亡国之君的恶人。 这一点朱祁钰自己清楚的知道,而且认可,也希望大明上下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 他是个无道昏君,别用枪指着他,真的会死。 他话锋一转说道:“但是我们无不注意到,也存在通过自己双手来积累财富的人,也就是正常劳动,纳税而富的人。” 朱祁钰在南京天天没事溜达,看到了很多的手工户,在努力的赚钱,养家糊口,这些人做生意,按时纳税。 大明有没有研究贫富差距的人? 有,而且很多。 比如浙江监察御史陈以谨就曾上奏:「百年以来,末利大兴,游惰成习。田多汙莱,数口之家室无余蓄,重以急征私求,愈不堪命。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比如翰林院文林郎蔡羽上书陈言:「民之贫富,由来尚矣。富者起于勤,而贫者由于惰业。」 「故勤者日众日樽,以至盖其藏;惰者日荒日废,以至于流亡。是故贫者役于富,流亡者庸于土著。」 「此利其利,彼资其力,亦犹农末相资,而不相病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个道理没错,但是把复杂的贫富差异问题,简单归咎到百姓是否勤劳上去,是片面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是官僚惰政的主要手段。 翻译翻译就是树靶子。 关于贫富差距的思考,在大明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比如兰陵笑笑生的神书《金瓶梅词话》,里面对于贫富的描写更多。 “所以,你究竟想问什么?朕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虫豸就该去死。你还想问什么?”朱祁钰笑着问道。 李贤的十四问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他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问什么。 他很疑惑,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