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上】 (第4/7页)
一件过分容易的事。 “现在想起来嫌我老了?”刘玄德刻意压低声音,一伸胳膊把诸葛孔明整个人揽在怀里,孔明靠着他的肩膀笑声闷闷的,“晚啦——” “我怎会嫌我先生。”孔明的声音柔柔地搔着他的鼓膜,“但你可以努力一下,活到九十七岁,这样我们一人结婚五十年,加起来就是‘百年好合’。” “不愧是孔明,这帐算得够精明。”刘玄德笑着在他脸上亲了一下,也不管前排乘客投来幽怨的目光,“不过活到九十七岁也太为难我了,但我看后半句还可以努力一下。” 诸葛孔明微微皱眉,“我倒是不怎么喜欢这个说法。”他敏感地察觉到刘玄德的身体因为他刚刚所说的话紧绷了一下,不过脸上却还是笑容如故,“怎么说?” 孔明没说话,从刘玄德腰带上把钥匙扣拆下来,又取出自己的,将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环上下严丝合缝地贴在一起。手指移动,将两个环分开。他又打开圆环上的两个搭扣,将两个圆环扣在一起。同心便不能永结,永结便不能同心了,竟设了个死局。孔明盯着自己指间的两个圆环,一时竟怔住了,半晌垂下眼,隐隐的不安像淋湿袜子的凉意那样不舒服地自他的脚趾往上攀,他控制不住地打了个冷颤。 “何必想这些有的没的,这可不像你。”刘玄德握住了他的手,把那两个圆环取了出来,轻巧地拆开,一半别回腰带上,一半还给他。他的声音环绕着他,很温厚,低沉悦耳。孔明也就随了他,只转过头一瞬不瞬地望着他,压下心中涌动的不安,“那听我先生的,我该怎样?” 刘玄德也望着他。 后来,诸葛孔明很多次回想起那一刻刘玄德的眼神。那时候他在想什么呢?他是否同样感受到了那一刻诸葛孔明感受到的不安?他是否也明白那两个相扣又被分开的环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些他都不得而知。两人在季汉共事多年,心来的员工常惊奇不已,说他把董事长的心思摸的分毫不差,那时诸葛孔明听了只是一笑,眉眼间带着些得意和分情邀功似的看向刘玄德,如今心里却总有了丝丝缕缕的疑虑。不论是当年那一袋甜里含酸的糖雪球还是二十年后的一份惹人争议数年不休的遗嘱,刘玄德从没问过孔明需要什么,或许不是他摸透了刘玄德的心思,反而是刘玄德摸透了他。是他把孔明的想法变成了他自己的想法。他的眼睛总是那样平静的,温柔的,像黑夜中的海面,雨落在他身上,也落在海中,他却连涟漪也望不见。 但那时诸葛孔明什么也没想,他太紧张,太年轻,也太自信了,整个世界都仿佛棋盘一般清晰明了,何况是对面与他对弈之人举棋不定的心思。 “这样。”刘玄德拉过他的前襟,倾身缩短了两人间最后的距离。温热的鼻息融在一起,洒在他脸上。 孔明闭上了眼。 那时候的事,很快就过去二十年了。结婚二十年是瓷婚。他们的关系也正如瓷器一般,易碎,却珍贵得不能放弃,因而即使是要日后长久地面对留在瓷器上无法消失的伤痕,也一定要把它补好。 孔明低头闭上眼,从刘玄德角度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能看到孔明手里端的杯子中溅起朵小小的水花,涟漪层层荡开。 “先生说的不错。”诸葛孔明半阖着眼,声音有点哑。睫毛微微颤动,仿佛在做梦一般,“这‘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确是句空话。若是这样解,这世间向来没有相守百年的伴侣,也没有异体同心的夫妻。这世间本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既然人都不同,心又怎么可能同。人生不如意本就十之八九,何必硬要让真实的生活与颂词一致。” 孔明忽然睁开眼,他面向窗户而坐,眼里正映着那融在雨水中的晃成一片的灯光。他摊开掌心,手中是那两枚紧扣在一起的戒指,两枚戒指各自穿过对方的圆心。 “因此,先生给的这份惊喜,并非是‘永结同心’。” “而是‘心心相印’。” 如此漫长的夜晚。 刘公嗣在他办公室一呆就是八点钟,等他回到家已经快九点了。他今天回成都是突然行动,公司里除了姜伯约和法孝直没有人知道,刘公嗣又一直忙着李正方的革职的事,也没有功夫给他爸通风报信,不过这样也好,即使是有饭也吃不下。 孔明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有些疲惫地捏着眉心。这一阵子事情发生的太多,太复杂了。姜伯约、法孝直、李正方、刘公嗣……他和太多的人讲道理,虽然他说服了他们每一个人,却无法从心里说服自己。连日来紧绷的精神在这遥远的回忆中渐渐放松,诸葛孔明就这样坐在沙发上支撑不住地合衣睡了过去。 出乎意料,梦中没有季汉,没有成都,没有各种各样的报表和计划,没有诸葛孔明日日相伴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