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4 (第2/2页)
,那我带你去看看城内外的一些古建筑,跟你好好讲讲建州城的历史。”“我听说,福建之名的由来就与建州息息相关。”“对,没错,那我就从这里给你说说吧。”原来,唐开元年间,朝廷在闽地设福建道,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福建观察使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成为闽地最高行政长官。福建之名,分别取自福州和建州的首字。建州城的山川地貌和城池建设可以用“三山”、“六水”、“七座桥”来概括。三山指的是芝山、旗山和符山。六水是指六条主要的城内河濠。七座桥分别跨架在城内河之上,并且都是呈十字形,称为泳泽桥、平政桥、镇安桥、垒华桥、恩波桥、顺母桥、德胜桥。建州城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这座辉煌的城池多次荒毁于战乱。最开始建城的时候,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为建安郡城。建安郡城南北跨距约一千米,东西跨距约二千米,周长约五千米,由太守王蕃始建于东吴永安三年。南朝刘宋元嘉初年,建安郡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南朝萧梁末年,黄华山麓的建安郡城被长沙侯萧基焚毁。嗣后,建安郡太守谢谒将郡城移至溪西,立栅为治。南朝之末,陈刺史骆文广又将郡城迁回水南福船山下。至唐建中元年,建州刺中陆长源再次移城于黄华山麓。当年的建安郡守王蕃,在城池的四面修筑了八座城门,东面在屏山书院之东筑东平门和东安门;南面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间筑通海门,在福船山和云际山间筑镇南门;西面在东吴名将吕蒙故宅之西筑建宁门,在原闽越王无诸行祠之西筑建德门;北面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遗址之北筑兴吴门,在光孝寺之北筑朝江门。而建州刺中陆长源修筑的建州城,城墙周长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广二丈一尺。有九个城门,南边是建溪门,东南边是通仙门,西南边是建安门,东边是宁远门、通安门,西边是水西门,水西门的西北方有西津门,西津门的南边有临江门,北边有朝天门。城内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象切豆腐一样,方方正正,整整齐齐。主要的街坊有“弦歌”、“登俊”、“宣化”、“兴仁”、“安定”、“崇儒”、“禾义”、“平理”、“尚书”、“孚通”、“兴贤”、“平肆”、“光禄”等。“禾义坊”、“平肆坊”、“尚书坊”和“孚通坊”的交汇处为建州城最热闹的集市,故名“大市街”,城内著名的店铺皆集中于此。光禄坊在通安门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至“白云寺”前为止,长约三华里。此地半为商店,也是建州城最大的闹市之一。因位于水陆要冲,扼三县百乡商旅的孔道。陆路方面有从“东安”、“霞镇”、“东峰”、“东游”、“水北”等处来的乡民;也有从“骖鸾”过渡来的“木樨林”、“犁山”、“磨下”、“东焙”、“西焙”以至“小桥”、“玉山”等地的群众。水路则有松溪、政和以及东溪沿岸下驶的民船,这些船只都在骖鸾渡口和东门一带溪边停泊,然后登岸入城。因此东门附郭的“光禄坊”,水陆荟萃,商旅云集,市景繁荣,百业兴盛。光禄坊上方有三条巷子,叫做“城门边巷”、“二圣巷”和“三圣巷”。在光禄坊中段的“祖师桥”前,从前有座“真武庙”,祀“玄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