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72 (第1/2页)
种。在这个年代粮食的收入,可是占到全家人一年收入的八成以上,这粮食要是能翻上一倍,那一年收获的可不小了。何况要是再赶一赶,当年还可以再种上一季。无一例外,都要为自己留下良种以外,余下的粮种全都被人你斗我一斗的给封了。有些无钱的直接记下来,借一斗种子回头还两斗,就这还被称为大善人。先前一部分方便农人使用的机器也乘机被推广开。因为这些产品对于农民来说方便是方便,但价格太高,私人根本承担不起。不过自打开了银行开了后,就有小额贷款购买农具的法子,在官府的配合之下,农户跟银行签订条件后,可以直接领走农具。每年只要出少少一部分钱,分十年结完就可。有些地官府是愿意为自己治下的百姓做一些事,特别是买农具的钱摊分到十年来付,每年出的钱那就少了许多,将粮食一卖进城做做工轻易就能够还清的。银行开到哪,工厂也会开到哪,如今在城里找一份工养活自己是很容易的事,只要肯卖力气。至于有些不作为的官府,甚至还将念头打到银行身上,想着敲诈一笔,银行直接教他们怎么做人。不是丢了乌纱帽,就是被贬官贬回老家吃自己。经过一两年的整治,整个江南的粮食是连年丰产,连朝廷对银行都是大加褒奖,那些地方官自然更加配合。可这丰产对农民来说也没有好处,毕竟粮食一多就贱,敏宁因为手下有大量工厂,需要大量的粮食,直接放开口子在当地收购。用以保证农民粮食价格不会降得太低,有时候粮食收购了还会存起来,毕竟江南粮食的价格比京城的价格低多了。不过有些还是落入了粮商手中,这些粮商根系深,关系触角直达村里,想抢收粮食自然更加方便。起先粮商还挺高兴的,可眼看着这一年接着一年的丰收,粮商就已经兜不住,手中积攒的粮食价格已经卖的比去年收购价还要低,完全是亏本都卖不出去。粮食一多,老百姓手里就不缺粮食了。当季粮食丰收时,价比往年低,许多城里人也跟风买了许多粮食,足够吃上几年都不愁。粮食被砸在手里,粮商也犯愁,这一回发现报纸上竟然说蒙古互市要收粮,不少人就乐开怀了,收购粮食的粮价可是比市面上还要高三层。这运到蒙古那边,虽然路途遥远,但抵消了路费之后,还是能小赚一把,总比粮食砸在手里好。有些就赶紧联系船,准备走海运将粮食运过去。甚至有些报纸急人所需已经帮忙规划好了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就是从内路河流通往沿海,然后顺着海直上永平府(秦皇岛一带)。再从永平府各个河流通往黑龙江,再从黑龙江转到克鲁伦河。虽然中间有几条水道互不相通,不过没关系,这点路可以雇车。听说宁古塔一带还有人在冰上拉车,粮商完全可以跟着学。报纸上虽然是调侃的话,不过不少商人都记在了心里,人生地不熟,有些情况既然报纸上已经给出了,不管这背后是好心还是坏意,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全都记上了。黑龙江一带很少人愿意去,那里地处寒冷,光是一个宁古塔之名,就能够令人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