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空间]_分卷阅读25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253 (第2/2页)

然后,为了能就近熬煮凉茶和有个歇脚的地方,两人在湾仔码头附近租了一套小单间带厨房的平房,码头附近的房子可比锦屏街那边贵多了。就这套房子的租金就是每月2500块港币,还得自付差饷。接下来,孙齐圣去‘小上海’附近雇工,陶小霜则待在租屋的厨房里熬制24味凉茶。

据说,熬制24味凉茶的方子始创于清朝末期,那时福建一带民生凋敝,青壮年多下南洋谋生,家中老父老母和父老乡亲怕他们到了南洋后水土不服,或者当地的瘴气,所以会在启程前配好多种祛湿解毒的中药材,让下南洋的青年们随身携带,并叮嘱他们一下船就把这些药材熬煮好,然后饮服数日。这样日久年深下,就形成了24味凉茶的方子。

在香港,凉茶的种类很多,但陶小霜和孙齐圣商量后,决定一开始只卖24味凉茶,原因很简单——他们手里的钱不多,得省着用。

港岛是个弹丸之地,连食物和淡水都依托大陆的供给,更何况是对土壤要求很高的药材了。所以,香港那些远道而来的药材可不便宜。光是备齐足量的24味凉茶所需的药材,两人就又花掉了9000港币;再加上买餐车和煤气罐、锅灶等器具的钱,那40000港币已经花去了一半。

而照着两人的预想,他们至少得雇4个伙计。这4个伙计会和孙齐圣一起在码头上售卖凉茶,而陶小霜则负责在租屋里熬制24味凉茶和准备5人的3餐。

虽然叫24味凉茶,可并不是说一定要用24种中药材,事实上,对其中需要的药材种类,每一家凉茶铺都有自己的秘方,除了主要的几种,其余的无论数量和种类都是可以变更的。而陶小霜的方子的奥秘就在于她加入的薄荷上——她用的干薄荷叶产于迷雾镇。

等陶小霜熬好两大锅的24味凉茶——这一锅就是20斤,又要调火候又要不时用大勺搅拌,煮好以后她热得满头大汗,两个手臂也酸软不堪,而这时孙齐圣也带着4个雇好的推车仔回来了。

陶小霜和孙齐圣给这4个推车仔出的人工是每天35块港币,比香港所谓的人均收入低了15港币。通过翻看旧报纸,陶小霜和孙齐圣知道就在上半年,香港的民政总署才发布了市区的人均收入——人均1500港币/月。可据两人观察,其中不乏水分——锦屏街在港岛不算最贫穷的地段,可住在那里的人的月收入很少能达到1500港币这个标准。

比如许芳,她工作的李记凉茶铺只有她一个员工,从煮茶到接待到打扫她都一人包办,店东只会一天来巡逻两次;每个月她的人工是1300港币,这在锦屏街的伙计里算是最高的,其他店里的伙计只有1000港币左右的人工。

再比如张家豪,他虽然只是个搬运工,可在搬运公司里的年资很高,又是小组长,所以他能拿到搬运工里最高的人工,大约1800港币。而一个普通的搬运工的每月人工大概是1300到1500港币之间。

所以,孙齐圣一在‘小上海’的街头喊话说他要招人干活,活不算重,每天的人工是35块港币,还包3餐饭,感兴趣的何止4、5个呀,40个人都不止。

孙齐圣挑人有两个标准。首先,这人的身板得好,推着装满凉茶的餐车沿途贩卖可是个力气活。其次这人需要有一定的卖相,至少长相不能影响人的食欲吧。另外,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